92奥运会体操黄金时代奥运会后空翻三周第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2日 点击:[14]人次
作为第一个体操世锦赛个人全能金牌的中国选手,李小双的履历十分丰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他大胆使用“后空翻三周”,为中国队拿下金牌,人民至今为此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真正做到把“信心就是胜利”贯彻职业生涯的体操全能王。
李小双6岁时就开始练体操,1983年进省队,1985年首次进入国家队,后来因为伤病原因。“三进两出”国家队。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一举夺得团体和自由体操金牌,从此声名鹊起。但是造化弄人,1991年在训练中头部受伤,接着在世界锦标赛上发挥失常,遗憾落败。但这正是李小双生涯巅峰的起点。
胆大艺更高:凭借“后空翻三周”扭转败局“后空翻三周”在当时还是个创新动作,难度非常大,就是放到现在来说也没几个人会去做。在1990年亚运会上拿下双料冠军之后,发布会上,黄玉斌教练提出来这个新动作,希望它能成为李小双的一个“杀手锏”。虽然“后空翻三周”难度非常大,但自由操是李小双的强项,而且李小双对于学会这个动作非常自信。于是李小双花了整整4个月掌握了这个日后能扭转败局的困难动作。
那么“后空翻三周”到底有多难呢?首先它的扣分点很多,从高处落下的冲击力加上身体的扭曲,落地稳定性难保证,而且容易造成深蹲,空中也易变成"青蛙姿态"。单杠的“后空翻三周”还是能做到不深蹲的,毕竟高度够,阵浪好的脱手出来能有3,4米高,李宁当年的吊环“后空翻三周”也没有深蹲的,当然大分腿是没法避免的。
辛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在队友连续失利的情况下,他不负众望,大胆使用“后空翻三周”,为中国体操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了唯一的一块体操金牌。李小双的这套动作只能用完美来形容,在空中没有变形,落地笔直没有摇晃也没有大分腿,这也证明李小双在那4个月里真的是训练得非常刻苦。
突破自己:亚特兰大奥运的全能冠军1992至1996年间,是李小双的巅峰时期,他在强项上如:单杠,自由操,吊环,跳马拿奖拿到手软,连他的弱项双杠都拿过冠军。但那时国家队希望能出现一个全能冠军,而非只有单项冠军。于是黄玉斌教练把这个重任寄托在李小双身上,希望李小双就能成为全能冠军。但全能是非常辛苦的,主要是稳定和全能发展,要训练非常多的项目和能力。
1996年的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李小双再次出征奥运会。在男子团体比赛中,由于李小双的失误中国队再次屈居亚军,这一度让这位当时中国体操队的领军人物十分自责。但李小双没有沉浸在自责中无法自拔,他充分化悲痛为动力,在随后进行的个人全能比赛中,李小双很快摆脱了团体失利的阴影,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金牌。在五个项目战罢后,中国选手李小双以0.038分之差落后于俄罗斯选手涅莫夫。最后一个项目,李小双的是被体操选手视作“鬼门关”的单杠,而涅莫夫的则是不易失误的自由体操。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李小双在关键时刻尽显英雄本色,他的一套杠上动作干净利落,落地纹丝不动,裁判们亮出“9.787分”。最终,李小双在这场男子体操中以0.049分的优势反败为胜。
李小双回忆起那次经历,自信的说道:拿冠军不是偶然!那段时间李小双在不断的仔细研究全世界前16的运动员,那时全世界都把涅莫夫当做他的对手,但对于李小双来说,唯一的对手是自己。他做的功课比任何人都要多的多,拿下冠军是理所应当的。在赛前,他把自己跟所有运动员进行比较,预计结果是应该能比他们每个人都多0.3至0.4分,真是很自信。虽然那次比赛是李小双表现失常,虽然最后结果是好的。所以说一切皆有可能。
艰难的转型:不亚于运动员的辛苦普通人换工作叫“跳槽”,运动员退役,叫转型。普通人可以不“跳槽”,但世界冠军却面临退役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不得不“转型”。
李小双表示运动员转型开公司, 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拿一个世界冠军需要十几年,重新换一个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自身一些能力,更需要一些朋友的帮助。如果想重新开始对一项事物新的开始新的认识,是需要花时间的,在那段时间是非常难熬的一个过程,但最终还是要熬过来,因为你已经决定离开这个职业了,需要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李小双没有李宁幸运,他错过了改革开放最好的商机,李小双也没有姚明这一批运动员幸运,在他身后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团队将他的商业价值完全地挖掘。但起码,离开赛场后的李小双有自己幸福的人生,退役后与哥哥大双合开公司,开办李小双体育用品公司。现在经营的也是红红火火。
心怀国家:继续鼓舞着中国体操队这次疫情导致的奥运会推迟,对小的运动员来说是有帮助的,因为可能他们还没准备好,但是对年龄大的运动员来说,要再煎熬一年了,所有运动都是生涯年限,推迟一年,运动生涯就少一年,这是没有办法的。
李小双给后辈运动员提了几点建议,一是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李小双说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想过放弃,也是这一信念带来了生涯的成就;二是防伤防病,伤病是运动员的天敌,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减少受伤的风险。
年龄小的运动员可以在一年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基本能力以及动作难度。值得注意的是不止我们晚了一年,整个世界也晚了一年,全世界的运动员都在训练,我们也要好好努力。
李小双年少时经历了很多伤病的困扰,90年从亚运会上脱颖而出,91年参加奥运会,92年变成主力队员。其中离不开教练黄玉斌的教导,当时教练说,我们这个新组虽然刚成立,但来这个新组就必须拿奥运冠军,那时小双只有15岁。当时黄教练对每个队员都非常了解,他的训练策略是培养每个人的强项,和团队比赛的强项,是个非常称职的教练,现在的各国教练应该没有哪个敢说的这么自信。
结语在老毛看来,体育是很残酷的很现实的,不应该拿比如、后悔、如果说事情,希望每个运动员都热爱自己的事业,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更好,在无限中放大,享受自己成功的过程,失败是自然现象。祝愿每个运动员都能和李小双一样获得成功!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在文章下方留言点赞关注我们,分享您的看法和见解,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