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家装资讯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家居装饰

玻纤行业应对金融风暴需调整产业结构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6日    点击:[4]人次

玻纤行业应对金融风暴需调整产业结构

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减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9%,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速也明显放缓,前9个月中有8个月的出口增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仍在蔓延和深化,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更加明显,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央行陆续向金融体系注资,各国正在极力采取措施防止经济走弱。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我国经济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国际金融变化对中国出口影响深远。

金融风暴对玻纤行业的影响

玻璃纤维属于新材料行业,具有对传统材料非常强烈的替代性,目前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全球玻纤产能与需求相互推动,到2010年,全球玻纤仍将维持供需有序平衡状态,景气周期有望延续。

据了解,玻纤产品应用范围广泛,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交通、建筑、电子电气、风能、管罐、航空航天等领域。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纤维与金属相比,具有质轻、高强、耐腐蚀、电绝缘、保温隔热、吸音等特点,有助于节能降耗,近几年内需求旺盛。业内预测,2008年~2010年全球对玻纤的需求将从410万吨/年提高到500万吨/年,中国需求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08年国内玻纤总产能为200万吨。国内玻纤企业在本世纪初便取得了技术突破。世界主要玻纤生产国未来都将逐步减少本土扩张步伐,行业产能扩张主要依靠中国厂商,内资三大玻纤公司(浙江巨石、重庆国际、泰山玻纤)未来各有产能扩张计划。

2008年中国大陆产能中含40万吨非池窑玻纤产品,由于能耗高、污染大、成本上升等因素,根据政府环保要求,将被市场淘汰;西方国家部分产能处于停产、不满产状态。玻纤行业全球未来需求持续向好。玻纤产品在新材料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未来需求前景值得期待;国内三巨头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稳定,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都很强;玻纤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如浸润剂技术的开发),同时玻纤产品的差异化特征大大减少了三巨头之间的价格竞争。

今年1~8月份全国玻璃纤维纱产量15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5.3%;其中池窑产量10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2.1%。

去年我国池窑玻璃纤维纱产量达到113万吨,2000年~2007年池窑玻璃纤维纱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1%。我国玻璃纤维纱出口量年平均增长率也到达47%,2007年玻璃纤维纱出口56万吨,占当年全国玻璃纤维纱总量35%。玻璃纤维纱价格自2007年年初开始上涨,今年年初全国玻璃纤维纱平均出厂价格每吨突破7000元,其中细纱价格更是在平均每吨8500元以上。在出口增长和价格上升的刺激下,伴随着今年浙江、山东等地新生产线的投产,今年全国玻璃纤维纱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在今年玻璃纤维纱产量,特别是池窑产量高速增长的背后,实际上已潜伏着危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8月份玻璃纤维纱当月出口量同比增长率从上月的40%下跌到下降1%。在今年以前,玻璃纤维纱产销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今年8月份全国池窑企业玻璃纤维纱销量11万吨,是今年除2月份以外的最低水平,比7月份下降1.7万吨,当月玻璃纤维纱产销率89%,是2005年以来所罕见的低水平;1~8月份全国池窑企业玻璃纤维纱累计产销率95%,比年初下降5个百分点,8月末全国池窑企业玻璃纤维纱库存量达到13万吨,也就是说占今年池窑累计产量12%的产量没有销出去。自第二季度开始,全国玻璃纤维纱价格,特别是粗纱价格已呈现出下降趋势。

我国玻璃纤维纱最大出口对象是美国。受美国经济衰退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玻璃纤维纱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15%。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玻璃纤维纱出口将受到影响,如何扩大内需是今后玻璃纤维工业发展的关键。我国已缔造了一个世界一流的玻璃纤维纱制造业,呼唤着一个强大的玻璃纤维制品制造业的诞生。

受整个经济大环境的拖累,全球需求在减弱,从今年第四季度起到明年第一季度,中国玻纤行业至少要经历6个月的阵痛。受金融危机影响,现在采购商下单时特别谨慎,一般只下一个月的订单,而且欧洲、澳大利亚、中东等地区采购商因近几个月来美元贬值了20%~30%,在兑换美元向中国下单时采购成本提高,因此压价非常厉害,企业几乎无利可赚,造成出口价格混乱以及容易引发贸易摩擦。

玻纤行业整体的销售业绩在下半年呈下滑趋势,尤其附加价值高的中、高端产品的出口情况恶化,据悉出口订货量已经大幅萎缩,中国玻纤行业出口占比60%以上,受冲击力度不言而喻,10月份,中国玻纤行业三巨头大幅下调产品价格,旨在抢夺国内市场,国内尚未成熟的消费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中国玻纤行业在尚未由大变强之时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短期内面临减产、调价,业绩大幅萎缩的风险,明年第一季玻纤行业出口或陷入最低谷。

退税率下调对玻纤出口的影响

玻璃纤维生产属于新兴产业,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宏观调控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至5%。但出口仍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受能源、资源、环保及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影响,发达国家玻纤产业的发展基本停滞,在许多传统品种上处于逐渐萎缩的状态,为我国玻纤产品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玻纤产品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欧洲玻纤产能缺乏,为我国玻纤产品出口预留了较大的增长空间。第二,玻纤产能加速增长,2007年全国新增玻纤池窑9座,新增玻纤生产能力约41万吨,比2006年增长26%;预计2008年将新增玻纤池窑18座左右,新增玻璃纤维生产能力约100万吨,增幅在140%以上。第三,2007年2月1日起执行的《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对企业布局、工艺与装备、能耗指标、环保指标与监督管理作出了规定,要求新建生产线的规模必须达到年产3万吨以上,依法立即淘汰陶土坩埚法生产线等。目前,玻纤行业企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大型企业快速成长,浙江巨石、重庆国际、泰山玻纤三大家的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池窑法生产的玻纤产量也提高到了70%以上,陶土坩埚法的平均能耗为5吨标煤/吨纱,池窑法则仅为1吨标煤/吨纱,具有规模经营、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第四,由于我国玻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通过适当提高出口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出口退税率下调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同时,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出口型企业受到百年难遇的大冲击,因外需持续减弱,汇率波动加剧,从国外或从中国境内代理很难拿到订单。加上当前资金链紧张,企业运行困难,“三率两价”(出口退税率、汇率、利率,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频繁变动,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和不可预见性等不确定因素,使企业难以对外报价,不敢承接超过3个月的长单、大单。企业订单多以美元成交结算,签订订单与接收货款时间差较长,汇率变动使出口型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对企业来说是危机也是机遇。不等不靠,危中寻机,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产品结构上求新求变,不断升级,才是企业渡过危机的成功之道。在尽量维持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潜在的市场,努力化解和应对外部冲击。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出口企业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巴西、印度、东盟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由此弥补对欧美市场出口减少的部分损失。

4万亿元拉动内需保经济增长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玻纤生产大国,但大而不强,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国外玻纤应用品种已达4万种,我国只有其1/4左右。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前提下,国内外均认为玻纤市场已呈现供大于求,国际玻纤企业均视我国企业为竞争对手,都在研究发展战略同我国企业竞争。

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当前呈现供大于求的时期,有条件有必要加快开发应用玻纤行业的下游产品,以顺应当前国策。重视国内对玻纤纱需求,扩大内需,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爱尔兰研究与市场公司《2006~2010年中国玻纤工业报告》预测我国内玻纤需求,5年内将年均增长18%,到2010年达159万吨。不久前玻纤市场论坛上,下游企业提出的需求与此预测相当:热固增强为80万吨,热塑增强为21万吨,电子电器为35万吨,增强菱镁20万吨,建筑装饰、耐热摩擦等10万吨~15万吨。我国每年进口玻纤制品在20万吨左右,是其中较高档次的产品。当前急需的风电叶片增强基材多数还依赖进口。企业应当具有时代责任感,千方百计尽快满足国内市场对玻纤产品的各种需求。

扩大内需,顺应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还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复合材料制品是选材和成型工艺的配套体系。作为增强基材的玻纤制品必须对复合材料制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即要有比较强的个性化服务。因此玻纤企业要考虑产业链延伸需求,积极推行解决方案式服务,针对用户要求推荐开发最佳产品,并力求配套供应和指导使用。为方便复合材料制品生产还可开发一些预浸料、预成型料、模塑料等中间半成产品。

增加玻纤产品品种,扩大应用范围,不断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拉长玻纤工业的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玻纤生产,中、小型玻纤企业要在玻纤深加工上下功夫,逐步成为具有专、精、特、新的玻纤制品加工企业,以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提高玻纤产品的附加值,而不要一味追求上规模。这样,不仅有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三居室装修

餐厅二居室84m2装修效果图

上海房子装修设计

林佳佳室内设计师